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科举时代的读书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书香门第的孩子,基于成长环境,很小就能识文诵诗。有时候,更在家庭聚集或宴请场合,被邀赋诗助兴,展示早慧才华,文采惊艳,传为美谈。在这些人当中,年纪最小的在几岁时,就有诗篇传世呢?笔者略作整理,和大家分享几则趣文逸事如下。
(一) 晋朝谢道韫咏雪诗
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世说新语》中有文记载:“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故事是说:时任太傅(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的谢安,在寒冷的冬雪天里,举行家庭小聚,和子侄辈讲解诗文。过了没多久,窗外的雪下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则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笑而赞许。她就是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后来嫁给左将军王凝之为妻。
这《咏雪诗》成就了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才女谢道韫的杰出才华,尤其是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并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常用词语,这段事迹亦为启蒙书《三字经》所提及而传世:“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作者是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当时的晋朝,王谢两族,世代簪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让世人钦羡不已。后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写出世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至于初展才华的谢道韫,那时几岁,书上没有明说。
(二)唐朝陈知玄五岁咏花
历史上有完整诗句传世,年纪最小的要算是唐朝的陈知玄,他在五岁时,就写了一首咏花诗:“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馀一孕在,明日定随风”。意思是说:花开了,满树都是红艳艳;花落了,树枝就成了空荡荡。还剩下的一朵花蕾,挂在树上,明天也一定会飘落随风。
全诗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小诗人仅仅用了二十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花开与花落的独特美。但很显然的,五岁的陈知玄,还谈不上其衍生寓意之大自然的轮回奥妙,和人生的虚实无常。
这位陈知玄生于唐僖宗元年(881年),史上记载,其母梦月入怀,因而载诞;乳哺之间,见佛辄喜。五岁祖令咏花,应声而就。七岁遇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玄入讲肆若睹前。因是夕梦佛手案其顶,遂出家焉。十一落发,法名释知玄,字后觉,号悟达法师。诣唐兴西安寺,传大经四十二卷,远公义疏辩师圆旨一百二十五万言。指擿缁徒,动露老成。时丞相杜元颍作镇西蜀,闻玄之名,命讲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之众,日合万数,卒年七十三。
(三)唐朝骆宾王七岁咏鹅诗
写《讨武檄》名震一时之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也早在七岁时,已展露不凡才华,大家熟悉的是他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从一位七岁童稚的眼光,来看鹅游嬉水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三个“鹅”字,可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乃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而“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已有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四)唐朝薛涛八岁能诗
史上亦有记载唐代女诗人薛涛,姿容美艳,性格敏慧,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后家道中落,十六岁堕入乐籍,开始在欢乐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被称为“诗伎”。剑南节度使韦皋镇蜀,惜薛涛之才,准备奏请朝廷,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后虽未付诸现实,但“女校书”之名已不胫而走,遂成为成都著名营伎。薛涛亦被世人称为“扫眉才子”,后退隐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创红色小八行纸“薛涛笺”。其书法笔力峻激,无一点胭脂气,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著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五)唐朝韩偓十岁能诗
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的《韩偓纪事》有记载:“偓小字冬郎,义山云:尝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这里说的韩偓(842年~923年)为晚唐五代诗人。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文字提到韩偓十岁时写的诗句,我们现今无从知晓,只能从李商隐诗作之备注窥探一二:“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李商隐的酬答诗是这么写的:“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诗人称赞韩偓十岁裁诗走马成,在欢宴离别之际,联想起传说中凤凰产于丹山,最爱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一番想象构思,便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在遥远漫长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传来一阵阵雏凤的鸣叫,清脆嘹亮的声音,要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悦耳动听。此诗设想新奇笔意超妙之桐花二句夸奖晚辈,尽显义山诗句之华美婉丽,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亦是其作品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六)魏晋曹植十岁能诗文
南朝诗人谢灵运赞颂三国诗人曹植时比喻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人便用“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高超。历史也记载: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出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文章,下笔便成诗文,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七)唐朝鱼玄机十二岁作诗
鱼玄机,原名幼薇,字慧兰,“玄机”是其出家后的道号。鱼玄机自幼聪慧过人,才思敏捷。据说十二岁时,花间派鼻祖温庭筠慕名前来拜访,便以“江边柳”为题写下:“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鱼玄机十六岁嫁与补阙(掌讽谏之官)李亿为妾,为原配所不容,被安顿在长安咸宜观做道姑。她在道观外贴出了一副“鱼玄机诗文候教”的红纸告示,如此一来,长安的文人雅士、风流公子,纷纷前往,借谈诗论文之名,一亲芳泽。后因妒杀侍婢,被京兆尹温璋处死,年仅26岁,著有《鱼玄机诗》传世50首。
(八)唐朝李贺写《高轩过》是七岁?还是二十岁?
据王定保撰写的《唐摭言》卷十有记载,李贺年七岁,名动京师。韩愈、皇甫湜览其父曰:“若是古人,吾曾不知。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二公因诣其门。贺总角荷衣而出,二公命面赋一篇,目为《高轩过》。
原诗如下:“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意思是说: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原来一位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位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我这个客居他乡的浓眉书客,谁知道枯草能遇到春天蕙风。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
这篇《高轩过》确实构思精密,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新奇。但七岁能写得如此老练,清人王琦曾提出质疑,又经近代朱自清等人研究,才断定该诗为元和四年,李贺二十岁时的作品。
我们不难理解,在那科举考试的时代,要求取功名,必须遍诣名公贵人,得以荐引,增加获捷中榜的可能。许多著名诗人的第一首诗作,藉以传世的,少有写于幼童时期,多是束发志学,甚至及冠之年;但也有一些到老年才中榜,或屡试不第终生功名不就,但这些又何曾遮掩他们传世的优秀诗文。
(七)寄语
上文引述几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有点像宋朝杨万里诗句描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后人借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在整个池塘中,荷花的小花苞显得渺小,却已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作是新生事物,犹如初生的年轻人,迫不及待渴望得到赏识。
这亦如现代社会的文学小青年,对古人早慧作诗的传闻逸事,亦充满钦羡,这让笔者想起中学课文读过的《伤仲永》。故事出自宋朝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提到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后因自负不想学习,以及被父亲当作摇钱树的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王安石在文中最后感叹道: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俱来的,这种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华的人,但最终却成为一个平常人。如此这样一个天生聪明有才智的人,就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变成了一个普通常人;而现在那些天生本来就不聪明的普通人,若再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和努力,那就连普通人也不如了。
杨万里还有一句著名的咏荷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密密层层的荷叶,四边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形成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景象;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寄语现代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我们期待的不仅是蜻蜓的到来,而是求取更广泛的知识和视野,等待春夏时序到来的盛放,拥抱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和美丽的人生。
写于2016年12月8日
小注:本文收集在作者的【我把秋水山色送给你】一书中,由新加坡文艺协会在2017年11月25日出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