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文化行 华马文化交流另一章

吉打文化行
华马文化交流另一章
-陈妙华-

“乘火车、德士、飞机,迢迢千里行,就只为了看一位教授的藏书?”我在新加坡开往加影的火车上,心中仍然这样嘀咕。没想到乘飞机抵达阿罗士打(Alor Star)以后,发觉这位教授竟然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招待我们。
这位教授就是马来西亚全国作家协会总会主席丹斯里依士迈胡欣(Tan Sri Prof. Emeritus Dato’ Ismail Hussein)(以下简称胡欣教授)。他安排了吉打州公共图书馆馆长翟迪博士(Dr. Zahidi B. Dato’ Zainol Rashid)等人到机场迎接我们,带我们参观他们的公共图书馆,以及馆内“依士迈胡欣教授藏书室”。
研究世界马来人的最好资料库
“依士迈胡欣教授藏书室”是该图书馆唯一的私人藏书室,有专人管理。胡欣教授说,他退休后,决定把藏书捐给位于阿罗士打的吉打州公共图书馆,是因为阿罗士打是他的家乡,而且该图书馆规模宏大,管理现代化,是一所很好的图书馆。
“依士迈胡欣教授藏书室”几乎收藏了他的全部藏书、著作、剪报、论文、文化活动刊物和报道、奖品奖状及图片等,是胡欣教授生平的最好纪录。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它几乎收存了全世界的马来人资料,那是胡欣教授37年来,领导马来西亚全国作家协会总会代表团,去世界各地举办马来人和马来文化活动所收集到的最珍贵资料,相信没有别人和别的机构所能匹比。他到过的地方,包括非洲、欧美、菲律宾、日本、文莱、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等。可以说,凡是有马来人和伊斯兰教徒的地方,他都访问了,并且带回了当地马来人/回教徒的资料,虽然那里的马来人可能已经不会说马来话。
当晚,翟迪博士和吉打州作协领导人在阿罗士打高峰塔(Menara Alor Star)旋转餐厅设晚宴款待我们(廖裕芳博士,杨贵谊,雅玛杜纪明和笔者)。席上贵宾是吉打州旅游部长(YB Datuk Khalidah Adibah Ayob)。从塔上可以浏览整个阿罗士打市夜景。吃完一餐,旋转餐厅转了一圈,阿罗士打市的璀璨夜景尽入眼帘。塔脚下,当地的华族团体正举行元宵庆祝会,表演着舞蹈华乐歌唱等,一片欢腾,展示了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色彩。
南北华马文化交流桥梁
晚餐后,廖裕芳、贵谊和笔者还在深夜里与吉打资深文史研究学者陈鸿洲先生见面。他开车载我们去他儿子经营的海鲜餐馆喝茶聊天。那里又是另一个天地。只见露天餐桌都坐满了年轻人,吃海鲜,喝啤酒,其乐融融!
陈鸿洲是位退休校长,六七十年代已以“疑云”笔名篡写了许多有关吉打州历史、马来文学和民族习俗的文章在马来西亚报章发表,也翻译马来文学作品。退休后,他更集中精神研究吉打州文史,不久前刚编著出版了厚达600页的历史书籍《吉打风雨路》。此书图文并茂地介绍吉打州地理、历史、人口、政治演变,以及华人拓荒史和著名人物等,包括出生于吉打州的两位马来西亚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和马哈迪,是我们认识吉打州的珍贵参考书。这是我们吉打文化之旅的一个意外收获。
陈鸿洲也赠送《马来文坛漫步》一书给我们。此书收集着他多年来发表于马来西亚报章、介绍及评述马来新文学发展及马来文坛动态的文章。这与我的《马来文坛群英》一样,都在为华马文化交流加油添柴火。没想到,我这南方狮岛的华马文化交流“桥梁”,竟然在马来西亚北方的吉打州遇到了一个同道!
吸引各地华裔学生的北方大学
第二天,即3月5日,依士迈胡欣教授等人又带我们前往与泰国接境的马来西亚北方大学(Universiti Utama Malaysia)。
沿途饱赏“米仓”吉打州的稻田风光。虽然这时稻谷已收割,稻田里光秃秃,没有绿油油景色,但视野辽阔,令人心广神怡,心情舒畅。我满怀欣喜!
原以为,北方大学地处偏远的马来半岛最北方,又与动乱频繁的泰国南部为邻,一定是个规模很小的马来人大学,没想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竟是一座现代化大学城。
我们一行人抵达北方大学图书馆的时候,见大门前有许多华裔学生在举行新春华族文化展览会,写对联,用筷子,向各族师生展示华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询问之下,得知他们是来自中国、印尼和全马各地的华族学生,有者学会计,有者学商科。中国学生也来自许多省份,包括陕西等。来自吉隆坡的学生告诉我,在北方大学念书,学费和生活费比在吉隆坡地区的大学便宜一半。
图书馆馆长Rodziah Hashim 告诉我们,由于管理课程方面的参考书大多数是英文,所以馆藏图书以英文为主。有许多课程直接采用英文教学。近年来,随着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地位逐渐提高,收生也越来越趋向全球化。全体学生也可以修读华文、日文、法文等外文。
体验乡村纯朴风情
接着,我们又去Kepala Bukit 村参观乡村图书馆,雅玛和廖裕芳博士对约百名中小学生讲述新加坡马来人和马来语状况。讲座由吉打州议会议长Dr. Dato’ Haji Zainol Rashid 主持开幕。学生们则朗诵诗歌和唱歌助兴。会后,我们把带去展览的作品赠送给阿罗士打公共图书馆,很受该馆馆长欢迎。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写下了华马文化交流另一章。
Kepala Bukit 村是个马来村。居民全是马来人。连街上做生意的也全是马来人,据说,随着生活逐渐好转,村民现在大都改用电单车。在街上,我们就看见一个12岁的马来男学生,放学后用电单车载两个妹妹回更偏远的家。他告诉我,他并不需要驾驶准证,就像骑脚踏车那样。
吉打州被学者们称为马来西亚最早的文明古国,是马国各州之中拥有最多文化遗产的一州。人杰地灵,是马国两位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和马哈迪的出生地。据说,现任首相阿都拉巴达威也是半个吉打人,因为200年前威省也是吉打州的领土。
两日文化行,大大增长了我对马来西亚吉打州的认识,拓宽了我的视野,真是收获不浅。
设旅馆与射箭场的北方大学
北方大学成立于1984年。1990年9月15日迁入这座耗资5亿800万令吉建成的大学城,占地1061公顷。青山绿水环抱,风景绝佳!它拥有15个学院。全校电脑化,教学人员和学生在讲堂和宿舍都可以上互联网,找寻资料或与外界联系。大家也拥有智慧卡,进讲堂、图书馆、向银行提款机提款付账等,都可以使用它。
大学现有学生2万2000多名。全部寄宿在校园里。另有教职员宿舍和研究生家庭宿舍等。校内还设有购物中心,医院,体育馆,回教堂等,完全是个设备齐全的城镇。
此外,它也拥有107公顷的森林保留地,设有度假旅馆,9个洞的高尔夫球场,露营地,森林探险走道,射箭场和鹿园等。校园采取开放式,欢迎游客随时到访,使用校园里的各种设施。
我感到吃惊的是,这所地处偏远僻静山地的大学,是一所管理大学,强项课程包括会计、经济、通讯科技、公共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旅游、金融、教育管理和国际事务管理等。后来想想,这其实是我孤陋寡闻。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在哪里不都可以了解天下事吗?
(本文发表于《联合早报•缤纷》2007年5月25日)

     您点赞,给我们带来动力

     平均点赞数: 0 / 5.   点赞数: 0

     还没人点赞!请您成为第一位点赞者。

分享至:

陈妙华

陈妙华(Chan Maw Woh or Chan Meow Wah),笔名丁娜、白霞等,是新加坡华裔马来文化工作者之一。她曾任职新加坡《星洲日报》及《联合早报》35年。1997年退休前是国际新闻组高级编辑。业余她长期从事华马文化交流工作,翻译马来西亚和印尼报章社论,撰写文章向读者介绍新、马、印三国马来社会和文化。
1959年她翻译出版马来长篇小说《刀尖下的生命》(Nyawa di Hujung Pedang),是新马华人翻译的第一部马来长篇小说。至今,她已出版著/译作十七部,如《马来文坛群英》、《岛国马来风》、《印尼多姿彩》、《刀尖下的生命》、《一片热土》; 《拉哇 白礁岛悲剧》,《悲君统治》,《河上风云》及Antologi Cerpen Xinhua(《新华短篇小说集》,马来文)等。
她曾与杨贵谊合编17部马华、马来和马华英、华马英等词典, 包括:《马来语大词典》(1972),《统一标准马来语词典》(1973,第四版:2018),《新编华马大词典》(2012),《新编马华大词典》(2015),《新编华马英简明词典》(2015)等。
目前她是新加坡文艺协会副会长,新加坡作家协会、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及马来作协“五十年代作家行列”的永久会员,并于2000年至2003年担任该会理事,是该会70年来唯一的华裔理事。
她曾荣获“五十年代作家行列”(ASAS ‘50)“文学贡献奖”及新加坡马来语文理事会颁发的“文学之友奖”等。2016年7月她获颁第15届亚细安华文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