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家档案馆工程浩大,目前尚处在创建的初始阶段,先介绍这本以介绍新华作家为主的书,接着将陆续增添内容,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新华作家的窗口。谢谢!
新加坡建国五十周年系列
【新加坡华文文学五十年】
策划:潘国驹 主编:王润华、蔡志礼、许通元、李金生和曾繁靖
《新加坡华文文学50年》为世界科技属下八方文化创作室为庆祝新加坡建国五十年的出版计划之一,潘国驹策划,王润华、蔡志礼、许通元、李金生、曾繁靖主编,该书作为新加坡建国50的礼物。
本书以客观的新华文学的各方面的成就,如1965 到2015年间的出现的作家、出版的著作、文学社团、作家研究书目来呈现其发展。由于新加坡文学书籍的收藏,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与南方大学图书馆的马华文学馆的藏书最丰富,本书的资料收集获得前国大中文图书馆长李金生与南方图书馆副馆长徐通元的支持。本书包括了《新华文学50年:文学新生态》(蔡志礼)、《新加坡华文文学社团50年》(许通元、曾繁靖)、《新华文学50年作家小传与创作书目》(许通元、曾繁靖)、《新华文学期刊、副刊50年》(李金生)、《新华文学50年:文学研究概况(1965-2015)》(李金生)、《新华文学50年:学术研究论著 / 论文选目》(编者李金生、许通元)。王润华教授为本书写序。
本书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协助出版机构为:南方大学学院马华文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
目 录
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王润华
001 新华文学50年概述 ■ 蔡志礼
005 新加坡华文文学社团50年 ■ 许通元、曾繁靖
029 新华文学50年作家小传与创作书目 ■ 许通元、曾繁靖
307 新华文学期刊、副刊50年 ■ 李金生
329 新华文学期刊50年附录 ■ 编者李金生、许通元
337 新华文学50年:文学研究概况(1965–2015) ■ 李金生
361 新华文学50年:学术研究论著 / 论文选目 ■ 编者李金生、许通元
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王润华
《新加坡华文文学50年》是新加坡八方文化为庆祝新加坡建国五 十年的出版计划之一,潘国驹教授开始建议我写一本论述新加坡华文 文学50年的重大成就的书,作为新加坡新加坡加建国50的礼物,名 目响亮,是大家所想知道与盼望的文学成果大书。但是文学艺术的成就,不像经济,可以简单的概括论述,或以数据呈现,有建设投资项目,赚钱的数目越大,就是成果。文学艺术成就,除了需要学术与艺术的要求尺度来评估,更需要读者、时间、历史与思潮等等的接受、考验、与淘汰,非经过百年以上,很难肯定其成就,也就是优越的突出的会受肯定,低水平的恶劣作品自然消失在时空里。熟读世界文学史的人,相信都不敢接受这样的挑战任务。
所以我、蔡志礼与许通元商量,决定以客观的新华文学的各方面 的发展,如1965到2015年间的出现的作家、出版的著作、文学社团、 作家研究书目来呈现其发展,暂时不论断成就。由于新加坡文学书籍的收藏,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与南方大学图书馆的马华文学馆的藏书最丰富,获得前国大中文图书馆长李金生与南方图书馆副馆长许通元的支持,我们便展开编辑资料。可惜时间太匆促,时间没有一年,有好几个项目如“新加坡文学50年:外国学者论新华文 学”,“新加坡文学50年:东南亚学者论新华文学”,“新加坡文学 50年:文学交流活动”,“新加坡作家50年:文学奖”,“新加坡50 年:教科书中的新华文学篇章”等等。我想以其匆忙草率编辑,倒不如留到以后再增加。
国家是抽象的,通过文学艺术家叙述才存在。一个国家通过独立宣言而获得独立,但是这个国家的存在,是抽象的,想像的神 话。只有通过艺术家的叙述(narrative),这个国家才会存在。从国 家权力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去了解一个国族是不完整的,文学艺术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记忆所创造出来的符号,在这里才可寻找到真正国族的声音。所以新加坡政府多元文化,鼓励各个语言族群。各种艺术形式自由发展。1977年开始颁发新加坡文化奖 (Singapore Cultural Medallion)给文学艺术家,而且四大语言(英语、 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创造的七大艺术类(歌剧、舞蹈、文学、音乐、摄影、戏剧及视觉艺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只求艺术水准达标,各种语言与种族文化受到同等重视。在文化奖中的文学奖的 部分,由于四大语文的文学作家在平等的看待的条件下,自1977年 以来,很多各语文各种族作家都有获得国家这项最高的荣誉。这项文 化旅程,记录在 Narratives: Notes on a Cultural Journey: Cultural Medallion Recipients (Singapore: National Arts Council, 2002) 这本大书里。
新加坡的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以外唯一被承认,被提升到国家文学地位的华文文学。至于它的成就,暂时我们只能展现它的作家、作品、社团、刊物等产品,至于艺术永恒的价值,还需要时间来淘汰,还需要全球的学者来研究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