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一条路与一台戏(下)
《我的故事:新加坡篇之一》
(续上文…)
搬进高楼组屋,少了玩伴,较少下楼出街,但从家里阳台看出去,边上有座建筑楼顶天台有家武术体育健身什么的,每隔间段常有二三十号人在作舞狮动作练习,锣鼓喧天干扰读书,但在阳台上看久了,自己好像也能举手投足似模似样舞起来。
实里基大厦边上就是艾伯特街(Albert Street)是当年著名粤菜酒楼一条街,晚上生意特好,座椅摆到大路上,基本封路不通车,沿路走下去就是阿拉伯街(Arab Street)白沙孚(Bugis Street)甘榜格南(Kampong Glam)。中间一条与实里基路平行的是Short Street(音译肃街,俗称六马路),周末华灯初上,路边摆满夜市摊位,是当年找借口下楼散步逛街的好去处。
印象最深还是新年放鞭炮,当年实里基路(Selegie Road)面朝大街的两排商店,尤其在元宵十五,从傍晚一直不停燃放到深夜几乎没有停歇,震耳欲聋。商家不管生意好坏,新年鞭炮串逐年节节高,用竹竿从楼里伸出来,今年二楼,来年三楼,地面上还盘旋几环鞭炮。隔晨起来,红色炮衣铺满大街小巷,几乎掩盖过小沟渠。
(二)一条历史的梧槽河,溯源两个族群聚落的由来
其实这篇故事的主角非作者个人,亦非丽士戏院,而是尝试引出深具历史意义的梧槽河(Rochor River)其源头就在武吉知马山,而梧槽河则是梧槽运河(Rochor Canal)的延续部分,最后衔接加冷河汇流到大海,它曾是一条繁忙水道。梧槽是马来文Rochor音译,意思为“利用柱子插地为界以泊舟”,在百年岁月里,它迎接了广阔大海之外的劳动力移民,一起来建设及发展这个赖以生活定居的地方。
就让我们沿着这条河走进历史深处
上图拍摄于1900年代,清晰可见梧槽河有水牛漫游河道,证实了位于武吉知马路与实龙岗路交界处印度人称为Kandang Kerbau(简称KK)的由来,(华文即水牛围栏,英语为buffalo shed )。据说这里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有养牛及宰牛场,后来更衍生出各种农贸交易市场。其实早在1819年,东印度公司莱佛士爵士船队到新加坡登陆时,随行队伍中就有不少印度助手及士兵。在英国殖民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下,这里原本是殖民地时代一个印度移民居住区,后来繁衍生息,加上新移民,人数越来越多,形成聚居社群,到了九十年代统称为‘小印度’。
华人意义上的“竹脚”和小印度的KK是有不同的语境
华人习惯另称这里为Tekka(竹脚的闽南话发音),据说这里早年有大片竹林,“竹脚“即竹林边上地方。早期新加坡方言群,常喜欢以地理自然景观加以形象来命名,譬如劳明拉街/明地迷亚路 (Lavender Street /Bendemeer Road) 也称“芒加脚”(芒加即马来语Mangka即菠萝蜜),还有榜鹅尾(end of Punggol Road)也叫“港脚”等等。
‘竹脚‘它涵盖七十年代以前的著名地标建筑,如竹脚巴刹,竹脚警局,竹脚妇产科医院等等,但这些建筑如今都早已异地重建,划入九十年代“小印度”规划中。原竹脚巴刹建于1915年,即实龙岗路 (Serangoon Road)起点右侧The Verge所在地;而现在竹脚中心原址,则是已走入历史的竹脚警署,后者在五十年代建在旧竹脚医院旁的甘榜爪哇路 (Kampong Java Road),七十年代中搬到大巴窑,后来管辖区由东陵与宏茂桥警署瓜分。至于竹脚妇产科医院,也搬到规模更宏大的Kampong Java 新址,二战之后到七零后的几代人,几乎都是在旧竹脚医院出世;另外新加坡著名二手旧货市场“结霜桥”,曾经也是位于竹脚边上的Sungai Road(音译双溪路)。这消失中的旧竹脚,确是好几代新加坡人的共同回忆。
甘榜格南(Kampong Glam )是传统马来人聚居地
相对而言,位于梧槽河口的甘榜格南,是早期马来人传统聚居地。它位于现在的桥北路(North Bridge Road)和美芝路(Beach Road)之间,最初是梧槽河口的一个小渔村。马来语“kampong”意为“乡村”,这片地区曾以种植格南树(gelam)而闻名,这种树生长在沼泽地周围,可用于造船,便于当时生活环境的需要。1822年,史丹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将这片地的部分,划分给马来社群。当时他们多是最来自周边地区,包括印尼群岛的爪哇岛和巴韦安岛以及马来半岛。后来这里也就成了新加坡早期马来皇族的政治权力中心。
根据史料记载,从1886至1889年间,有2.1万爪哇劳工与新加坡殖民政府的华民护卫司署签订合同。随着橡胶种植业在十九世纪末迅速扩张,移民来的爪哇农业劳工数量开始剧增;截至1901年,新加坡的马来-穆斯林人口大约超过3.6万,其中半岛马来人大概是2.3万人,来自印尼群岛的超过1.2万人(Javanese和Boyanese),还有大约1000名阿拉伯人和600名土生回教徒。他们聚居在莱佛士时代为他们的社群划定的区域即甘榜格南,以及其周边区域包括直落布兰雅(Telok Blangah)甘榜马拉加(Kampong Malaga)和甘榜明古连 (Kampong Bencoolen)。
另根据史料记载,梧槽河(Rochor River)河畔过去还有马来村庄,如 Kampong Boyan(甘榜巴韦安)、Kampong Kapor(甘榜加卜),我猜测Boyan村就是来自巴韦安岛Boyanese的集聚地,而甘榜加卜(Kampong Kapor)其路名尚存于实龙岗路和惹兰勿刹路(Jalan Besar)之间。至于文献上提到的 pondoks 可能指临时居住的安置区,如今已复不存在。
甘榜爪哇(Kampong Java)
另,大家久闻其名的甘榜爪哇(Kampong Java)则是位于梧槽河口另一头,应该是早期爪哇移民的聚居地。在上世纪初这里俗称红桥头,华社为何另名,似乎有意冲淡原有色彩,或许这里曾是富裕土生华人及海峡殖民地华人望族的聚居地。
笔者查阅文献得悉当代华社侨领陈笃生长子陈金钟(1829~1892年)在1887年中国战舰致远号等访问新加坡,就曾在他的‘树林园’(即位于甘榜爪哇的Chinese Club)宴请官兵。基于陈金钟与叻报创办人薛有礼(杰出侨领薛佛记的孙子)属世交关系又皆是爱国侨胞,对创刊于1881年的叻报,予以北洋水师来访造势宣传与招待亦在情理之中。
黄亚福Wong Ah Fook(1837~1918年)一位柔佛州著名港主和企业家,有记载说他在82岁时于新加坡甘榜爪哇路80号住家逝世。他原籍为广东台山县,于1854年移居新加坡,原为一名木匠,过后发展成橡胶种植园主及建筑商,并成为柔佛州政府主要建筑承包商,曾获颁柔佛王室效忠勋章。另根据新加坡文献资料,这位广帮华社领袖于1903年在新加坡创立第一家华资银行(即广益银行)。他热心公益,曾捐资广惠肇留医院,购买义山捐赠给广惠肇碧山亭,创办养正学校等。
林亚相 Lim Ah Siang(又名林保臣、林宠相、林相)虽非《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人物,也有记载他于1917年逝世于甘榜爪哇路(Kampong Java Road)门牌八十九号的汇文园,享年64岁。有关他参加柔佛皇室宴会的记录很多,有传说他是新山义兴派(民间会党组织)的二当家,根据潘醒农的《潮侨溯源集》,柔佛港主林亚相是继陈开顺后成为义兴会(Ghee Hin Kongsi)的首领,他拥有新长兴港、新和兴港、新德兴港及新和林港的全部甘密园,雇佣大批的猪仔华工为其开港和种植甘密。
而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Lee Bok Boon)于1862年从广东大埔移居到海峡殖民地,到了李进坤 (Lee Chin Koon),其长子李光耀亦在1923年生于新加坡甘榜爪哇路(Kampong Java Road)92号的一座两层高的别墅内。之后随外祖父一家搬到直落古楼(Telok Kurau)的浮脚楼,就读的直楼古楼英文小学就在附近。
(三)一条河,一条路,一台戏:续写岛国百年来蓬勃发展的传奇故事
六十年代的新加坡,正处于百业待兴的社会转型期,刚从当家作主的自治邦(1959年)转型到马来西亚(1963年)续而成为独立主权国(196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不到320美元,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短短三十年后的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万美元,成为举世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一个三十年的2018年,新加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增加到6.4万美元,早已迈入环球化先进城邦国家行例。但最举世瞩目的成就,还有苦心经营的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和凝聚力;同时随着政府保护文物与历史建筑,发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伴随人民生活水准的大大提高,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龙岗路的小印度,甘榜格南的马来社区,以及牛车水的唐人街等等,得到长足的整体规划和发展。
甘榜格南文化区
这片古雅的区域,在1989年被划为历史保护区,大部分建筑得以修缮。过去这里是马来族皇室的活动中心,新加坡最大的清真寺就位于这里。今天,昔日苏丹的宫殿,已被改造成一个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新加坡马来族群的丰富历史。
(图片:甘榜格南文化区,背景是马来苏丹王宫)
甘榜格南和新加坡众多区域一样,同样是多姿多彩的多元种族文化融合的缩影。正如其名一样,这片充满魅力的区域就好像格南树一样,马来文化是她的枝干,而阿拉伯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的活力,也在此碰撞和融合,长成一棵欣欣向荣的大树。也正是这样丰富的面貌,才让这里的马来文化与众不同,只有在新加坡才能找得到。
走进哈芝巷 (Haji Lane),这里荟萃了许多与回教徒有关的日常用品,看到一整面一整面五彩缤纷的艺术墙,还有很多特色小店,新奇精品店、时尚酒吧酒馆,咖啡厅、玩具店等。附近的阿拉伯街(Arab Street)和巴梭拉街 (Bussorah Street)之中东无酒精香水、服饰、器皿等,精美的阿拉伯手工艺品亦随处可见,在那里还可以选购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波斯地毯和卡巴雅(kebaya) 和连衣裙(传统娘惹服装)等等。
小印度
打造中的竹脚和实龙岗路连片社区,在九十年代成功冠以‘新加坡小印度’,成为旅客必到之地,有媒体形容它像是打翻在花园里的一抹咖喱那般迷人。行走在街头,可以感受到来自视听嗅各个方面印度式的冲击,周围独具特色的是浓郁色彩的建筑,土黄色的明亮温暖热烈,靛蓝色的沉郁冷淡宁静,两侧卖的是琳琅满目的各种服饰,花环,银器。浓浓的咖喱味从街巷深处飘来,悄悄的钻进你的鼻子里,各色各式的香料也争相要占据了你的嗅觉。
实龙岗路 (Serangoon Road) 是小印度主要的商业街,沿街有竹脚中心 (Tekka Centre)、竹脚广场、小印度中心、实龙岗广场和穆斯塔法中心 (Mustafa Center)。这一带有数座印度教寺庙和清真寺,道路两旁的商店里陈列着金银首饰、铜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宝、茉莉花环和丝制莎丽等,还可以选购色彩缤纷夺目、种类多样齐全的印度商品,如手工艺品、克什米尔丝绸、孔雀羽毛、花环银器、铜器、珠宝首饰和丝制纱丽 (Sari)等等。
梧槽河的历史新定位
如今的梧槽河,已经改造发展成为城市排洪河道及城市雨水储备管道,从武吉知马路延伸至滨海堤坝。运河流经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并沿主要交通干道流淌而下。由于它是新加坡雨水网络的一部分,将雨水径流汇入滨海湾水库 (Marina Reservoir),成为新加坡市民的饮用水源,梧槽河迎来了新的历史定位。
(图片:梧槽河河口)
我们知道梧槽河,它位于一片城市环境里,周边是密集的高楼大厦,交通堵塞。梧槽河的景观将得到进一步升级,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且趣味盎然的城市肌理。它流淌在小印度、甘榜格南和双溪路等文化丰富的多民族聚集地内。很多新的公共空间将沿着河岸展开,与河道平行河滨大道,将另建许多小码头。人们可以与河流等自然景观之间的距离更近一些,构成一个更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图片:梧槽社区地图和两岸实景)
在新加坡开埠两百年的历史时刻,我们回看梧槽河从历史深处流来,包括其两岸周区早期社区的重现规划与发展,让人无比兴奋。它充满活力,五彩缤纷,体现了一个多元民族、文化、宗教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社会,为所有到访的国际旅客,羡慕和赞赏不已。
我说的正是【一条河一条路与一台戏】的故事。
《注》完稿于2020年3月8日, 新冠疫情期-赴华境外人士14天居家隔离